北大计算机系每年招多少人?北大计算机博士怎么样
作者: 飞哥 2023-09-14 21:26:17 选校攻略
文章目录
北大计算机系每年招多少人?
每年招全日制学生共计1489人,其中本科生845人、硕士研究生190人、博士研究生454人。 据了解,北大计算机专业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的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、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专业。有教职员工118人,其中教学科研人员达到112人,包括教授/研究员54人、副教授/副研究员52人、讲师/助理研究员6人。
20世纪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贡献最大的人?
华罗庚

华罗庚是1946年9月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访问的。他原本是和化学家曾昭抡、物理学家吴大猷一起,受国民政府委派到那里研习原子弹的制造技术。可是国民政府和这些中国科学家的想法实在太“简单”了。原子弹是美国刚刚掌握并用以赢得二战的终极武器,怎么可能为外人道哉?
国民政府的“原子弹研习计划”碰了一鼻子灰。不过,这几位中国科学家当时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望,华罗庚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数学研究,并先后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。正是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,华罗庚接触到了刚刚起步的电子计算机技术。
华罗庚在美国接触到计算机的时候,正是这个刚刚诞生的学科酝酿巨大变革的时候。ENIAC计算机刚刚研制成功,冯·诺依曼提出划时代的EDVAC设计思想仅仅一年,真正的EDVAC计算机要到1951年才开始运行。

幸而,华罗庚以数学家的远见卓识,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的远大发展前景。冯·诺依曼带着他参观实验室,探讨学术问题,华罗庚心里盘算的,是怎么把计算机研究带回中国去。
华罗庚囫囵吞枣地收集了大量计算机资料,带着它们踏上了归国之路。只是,美国也已经意识到计算机技术的意义,核心技术绝不外传,能搜集到的公开出版物,或仅仅是浅显皮毛,或并非现代计算机发展方向,实际应用价值并不大。
这不要紧,华罗庚带回国的是眼界和决心。他没有参与中国计算机研制的实际工作,却为中国计算机开拓了前路。

1951年1月,华罗庚被任命为筹建中的中科院数学所所长,他在工作报告中写道:“我们希望在三五年内能有计算数学所需要配备的各种机器,能有善于操纵并了解其结构的人才。”
北大博士毕业条件?
博士是研究生的最终学位,基本任何学校博士毕业都需要满足二个条件:
第一满足学分的要求,这个难度不大,基本都可以满足。
第二是最重要的是论文满足要求,有些学校仅一篇SCI即可或者是一篇权威(中科院某些所及一些高校)即可,但有些学校要求一篇SCI及2偏核心或2篇SCI。北大要求高一点最起码一篇及2偏核心或2篇SCI。
北大博士毕业的条件包括,修够学位的学分,完成科研需要发表的SCI论文,以及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。
修满学分和发表论文。
博士研究生应以北京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,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(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)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。未达到要求者,一般不接受其学位申请。
各专业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数以及本专业的“重要刊物”、“核心刊物”名称,由各院(系、所、中心)结合本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作出规定,并列入培养方案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,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,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,给我留言。